智驾神话崩塌实录:从“遥遥领先”到“人命关天”!宁波实盘股票配资app
一觉醒来,整个互联网被这小米热搜刷了屏。
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发生严重碰撞,车辆起火燃烧,导致车内3名女大学生身亡。目前,小米方面已正面回应。
国产新势力造车面临质疑?
再往前看,华为追尾,特斯拉“刹车失灵”,比亚迪“自燃”,车企们是如何一步步“教育”用户的呢?
小米SU7爆燃事故,小米回应智能驾驶试图替代人类,却将责任永远留给人类,让用户成为技术缺陷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枞阳高速路段发生严重碰撞,车辆起火燃烧,导致车内3名女大学生身亡。
相关报道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116km/h。
因前方施工路段封闭车道,车辆改道逆向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减速提示,驾驶员接管车辆但未能避免碰撞,最终以约97km/h时速撞击水泥护栏。
展开剩余93%事故发生后,车辆Ecall系统自动报警并呼叫急救,但3人因火势迅速蔓延未能逃生。此次事件,引发大众广泛讨论与争议。
智驾系统与反应时间是此次事件的讨论重点。作为一款智驾车,小米SU7的NOA系统在碰撞前2秒发出风险提示,驾驶员在此过程中仅2-4秒反应时间,人类接管窗口远低于生理极限,折射智驾技术对突发场景的无力——智驾的2秒生死线,暴露了技术进化与人性救赎间的致命时差。
根据制动踏板开度31%-38%的情形,部分观点认为是车辆制动力不足。
令大家出乎意料的一点是AEB(自动紧急制动)未触发的原因竟然是,系统设计无法识别锥桶等非标障碍物。
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锁死的讨论度也居高不下,车门是否能开启仍待确认,小米则回应称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实际撞击导致车身变形、电池起火,可能阻碍逃生。
当科技光环撞上水泥护栏,爆燃的不仅是电池,更是公众对智能驾驶的盲目信仰 —— 追溯事件本质原因的讨论则是关于电池安全性。
此款车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高速碰撞导致电池包受挤压短路,电解液泄漏引发热失控。部分观点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是标准版未采用高配车型的“电芯倒置技术”,火焰直接侵入座舱。
4月1日晚,雷军就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发声,表示由于事故还在调查,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4月1日晚,小米汽车官博也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给出了回应。
小米事故的舆情失控,揭示资本狂欢下安全与流量的不可调和 —— 流量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当车企坐上舆论火药桶,每一次爆炸都是对生命的无情定价测试。
翻车,是造车的必经之路?实际上,引发大众广泛关注的事件并非只有近期的小米,近年来的“翻车”事件实际上揭示了行业普遍挑战与车企各自技术模式的特有问题。往前看。
华为也发生过事故,车主重伤和车辆报废属实。
2024年12月22日,车主“秦风”驾驶华为问界M7在高速公路上以120km/h的时速追尾了一辆静止的水泥泵车,车辆当场报废,车主腰椎重伤但幸存。
车主称当时开启了高阶智能驾驶(NCA功能),但系统未识别前方静止的水泥泵车,也未主动减速或刹车。
但此事件后续存在诸多争议。华为称事故发生时环境光线较暗,且前方水泥泵车处于静止状态、后部悬空,系统存在识别局限性。官方报告显示车辆在碰撞前有减速制动(从115km/h降至64km/h),但车主坚称未感受到减速。
而车主行车记录仪显示前方泵车双闪灯明显,车主未手动接管或变道,可能存在注意力分散或过度依赖智驾。此外,事故前系统曾提醒激光雷达脏污需清洁,但车主未处理,可能影响识别。这些则令车主饱受质疑。
或许,营销的遥遥领先与技术的一言难尽,是车企与用户认知鸿沟的致命落差 —— 发布会上的智驾神话与事故中的系统短板,恰恰揭示过度宣传的反噬风险。
后续,网传车主索赔40万元及一辆问界M9,但华为仅同意赔偿5万元及赛事奖品(三折叠手机),双方未达成一致。目前赔偿金额尚无官方确认。
还有特斯拉“刹车失灵”争议。
特斯拉典型案例包括2020年南昌Model3失控事件。
当时车辆突然加速至127km/h,驾驶员多次踩刹车无效,最终翻车起火,司机重伤。特斯拉称数据显示驾驶员未踩刹车,而车主家属质疑“误踩油门”说法不合理。
还有2020年深圳连撞事故。当时特斯拉Model3连撞两车,行车记录仪显示刹车灯未持续亮起。特斯拉回应称数据显示驾驶员持续踩加速踏板。
以及2022年潮州事故。当时车辆失控致2死3伤,特斯拉称数据显示驾驶员未踩刹车,而车主坚称刹车失灵。警方调查未明确认定车辆故障。
特斯拉的争议焦点主要聚焦于单踏板模式设计。
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强动能回收)可能导致新驾驶员混淆油门与刹车,引发误操作。例如,成都连撞11车事故中,车主为新手,可能因模式切换不当导致失控。
而多起事故中特斯拉后台数据显示驾驶员未踩刹车,但车主声称刹车踏板失效。技术专家指出,系统设计上“刹车失灵同时加速”的可能性极低,但用户操作习惯或系统交互设计缺陷可能间接导致事故。
特斯拉方面也曾起诉部分车主“名誉侵权”胜诉,法院未认定刹车失灵,但公众对该品牌信任度,则一定程度上受损。
还有比亚迪“自燃”事件。
典型案例包括2021年比亚迪汉EV碰撞起火。当时该车辆与极狐阿尔法S对撞后静置48小时起火,比亚迪称测试车辆使用非原厂导电冷却液,但公众质疑其电池安全性。
还有2022年的海豹新车自燃。当时未上牌新车在无碰撞情况下自燃,比亚迪未公布具体原因,引发对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担忧。
公众因此开始质疑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虽然比亚迪宣传刀片电池“针刺不起火”,但实际碰撞或极端情况下仍可能因结构变形导致热失控。
再往前,1970年代,福特Pinto因油箱设计缺陷,在追尾时易引发火灾,导致约900人死亡。福特明知问题却因成本考量未召回,最终赔偿超百万美元并召回150万辆。这次事件直接成为企业伦理反面教材,推动美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出台。
1980年代,奥迪5000被指控因设计缺陷导致车辆无预警加速,后证实为驾驶员误踩踏板。但媒体误导性报道致其销量暴跌,20年后才恢复。
2010年代,丰田因电子节气门系统缺陷导致车辆加速失控,全球召回超1000万辆,支付12亿美元罚款,为史上最高车企罚单。
以上“个案”确有其事,虽然部分案例责任归属存争议,需结合技术数据与调查结果判断。
这些事件也暴露了不同厂商在不同技术路径上的一定缺陷。
且作为头部品牌,舆论战与用户期待的双刃剑效应,及其品牌高调营销策略,都使这些企业面临舆论放大效应,事故不可避免地易被舆论放大,甚至引发品牌对立。
例如华为的“技术信仰”与小米的“性价比”标签很容易被过度解读,导致用户对事故或技术缺陷的容忍度更低。
翻车事件不仅是企业个案,更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的必经阵痛,推动技术、法规与用户认知的同步升级。
技术必须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而非冒险者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考题不是续航与性能,而是对生命权的敬畏刻度 ——行业若不能将安全置于流量与利润之上,所有技术跃进终将沦为悲剧注脚。
小米事故正是一面照妖镜:照见车企的傲慢、技术的虚妄,以及公众对科技救赎的集体焦虑。该事件也反映了智能驾驶推广中技术局限性、用户教育及赛事规则设计的不足。
数据显示,超60%用户对自动驾驶卡车安全性存疑,事故频发(如小米SU7爆燃)更是加剧公众对技术可靠性的担忧。
在智能汽车的时代,每一次车祸不仅是交通事故,更是一场技术信仰的坍塌实验。车企需在宣传中明确技术边界,避免过度承诺,并建立透明的事故响应机制。
而智驾事故的本质,其实是机器逻辑与人类本能的价值冲突。算法迭代不能止步于识别率提升,更需回答:当技术失误时,人类是否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重掌命运?
当方向盘交给算法,人性便成了系统日志里的一行错误代码。车企或许在引导用户不要过度依赖智能系统的同时,更需要在技术完善与安全宣传间取得平衡,通过建立更严格的智驾测试标准(如覆盖长尾场景),并通过用户培训降低误操作风险,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智驾的普及,更像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技术马拉松,但赛道旁竖满未完工的警示牌。在这个行业的高速迭代中,法规、教育和安全设计的滞后似乎成为隐形杀手。车企们更应该推动行业建立智能驾驶责任认定标准,明确软硬件供应商与车企的权责边界。
而车企,实际上更需要通过公众测试与透明沟通提升信任,例如特斯拉定期发布安全报告,平衡技术宣传与实际能力。
还有一点是,以小米和华为为代表的两家企业,似乎均陷入“饭圈化”舆论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品牌形象,屡屡触发“路转黑”情况。良性竞争文化势在必行,是不是可以通过第三方评测和用户社区的建设来增强公信力呢?
已经看到的是,在技术的无人区里,没有英雄,只有未写完的应急预案。但愿车企们都能够在实验室阶段优化好产品设计,避免以上类似惨剧发生。智能座舱的终极浪漫,也一定不是让车读懂用户的表情,而是在危机时刻握紧你的心跳。
车企们的技术含金量如何?华为与小米可以说是近年国产造车企业的后起之秀。
这两家跨界造车的底层逻辑相似的企业均以智能化为核心竞争力,将消费电子领域的经验(如操作系统优化、用户生态构建)迁移至汽车领域。
华为以“智价比”为核心,通过底层技术赋能构建生态护城河;小米以“性价比”破局,聚焦性能与用户生态联动。
两者的竞争推动了中国智能汽车技术快速迭代。
从技术层面看,华为以“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身份,提供智能驾驶系统(ADS)、鸿蒙座舱、电驱系统等核心模块,与车企合作打造车型(如问界、智界系列)。
其DriveONE电驱系统支持800V高压架构,提升充电效率与动力输出,例如阿维塔06搭载的DriveONE可实现231kW后驱和440kW四驱。
途灵平台则整合全铝合金底盘、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及闭式空气悬架,优化机械素质与驾驶体验(如问界M9)。
星闪通信技术更是实现分布式车载卫星通信,保障极端环境下的通信稳定性。
在高阶智驾与全场景覆盖层面,华为的乾崑智驾ADS3.0提供了无图化方案,支持车位到车位高阶智驾,覆盖复杂场景如环岛、隧道等,已实现全量推送。
昇腾芯片+超算中心更是为自研车规级芯片提供算力支撑,云端算法迭代加速系统进化。
而包括紧急避让、防误踩加速等的360°全向主动安全设计,更是令问界M9搭载的ADS3.3进一步强化复杂场景应对能力。
高配车型标配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探测距离达200米,点云密度153万/秒,显著提升夜间及恶劣天气下的识别精度。
华为的核心亮点包含昇腾芯片与鸿蒙座舱。自研芯片保障算力自主可控,鸿蒙4.0系统实现车-机-家生态无缝互联,如问界M9的座舱支持多设备协同。
ADS3.0无图化智驾,可以摆脱高精地图依赖,适应中国复杂路况,已覆盖中国大陆全域。
以及星闪通信与卫星救援,问界M9支持卫星电话救援功能,突破传统通信盲区限制。
小米则定位全栈自研自产,从三电系统到整车制造全流程把控,主打“性价比”爆款策略(如SU7系列)。
其核心技术与宣传点包含V8s电机,这是小米自研的超高性能电机,SU7Ultra零百加速达1.98秒,突破传统B级车性能极限。
以及大压铸技术,采用一体化压铸工艺降低车身重量,提升结构强度,雷军称其为“全栈自研”成果。
还有采用气凝胶隔热材料的电池热防护,提升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但在极端碰撞场景下仍存挑战。
在端到端架构与场景适配方面,小米的技术架构则包含端到端全场景智驾(HAD)。这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统一模型,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无缝衔接,支持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
以及三层建模体系。通过数据观测层(多传感器融合)、隐式特征层(神经网络推理)、显式符号层(决策优化),提升动态场景下的反应速度。
但标准版车型采用纯视觉方案(11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算力仅84TOPS,夜间或复杂路况下感知能力受限,事故暴露其响应延迟问题,这大概是标准版的短板。
而高配版SU7Max/Ultra虽然搭载了双OrinX芯片+激光雷达,算力达508TOPS,探测距离和精度得到显著提升,但成本较高 —— 或许,“智驾平权”只是期货功能的狂欢,并非生命敬畏的底线守卫。
传统车企特斯拉则依托自研FSD芯片与海量数据积累,持续优化自动驾驶算法,但马斯克坦言低成本方案仍面临技术瓶颈。
通用汽车也曾斥资700亿美元研发无人出租车,因复杂路况应对能力不足及成本失控终止项目,反映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阵痛。
此外,十年造车梦屡遭挫折的苹果,自动驾驶等级从L5降至L2+,因技术滞后与电池短板主动终止加州路测,折射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困境。
初创公司与新兴势力,如早期ADAS供应商纵目科技,则因技术迭代滞后与车企“去Tier1化”趋势陷入经营危机,创始人失联,暴露造车存在供应链依赖风险。
千挂科技更是因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因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与成本压力收缩业务,行业洗牌加速。
竞争,从未停歇资本市场追逐交付量时,行业更需要建立“安全冗余指数”“逃生成功率”等非财务指标。
虽然车企们当下的竞争,依旧聚焦全栈自研能力(如华为昇腾芯片)、成本控制(如零跑的垂直整合模式)和服务生态(如蔚来换电体系)等内容。
显然,头部新势力已“上岸”,零跑、小鹏、小米等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逐渐站稳脚跟,部分领域甚至领先传统车企。
而市场也只会进一步向头部集中,技术扎实、资金充足的企业有望与传统车企共同主导智能汽车时代。
尾部企业则正面临高风险,不仅是缺乏核心技术、资金储备不足,甚至是被淘汰的风险。而命运似乎总是打压那些不幸的人,频繁的“倒闭”传闻(如高合、极越)更是导致消费者对非头部新势力持观望态度,加剧品牌信任危机。
可以看见的是,这场淘汰赛或许正在加速。
2025年新势力数量已不足十家,预计未来3-5年将进一步整合,仅具备体系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存活。而行业整体成熟或许仍需十年以上周期才能验证。
可以预见的是,车轮滚动的轨迹,是人类对生之渴望的延伸,是人类对美好远方的纷至沓来。
当自动驾驶解放双手,人类应获得更多仰望星空、拥抱挚爱的时间——这才是科技对生命最深的致敬。所有关于速度与激情的幻想,都该止步于对生命的谦卑。当车企将“安全”写入品牌基因的那一刻,冰冷的金属才真正有了温度。
车企们任重道远宁波实盘股票配资app,未来可期。
发布于:北京市